#头条创作挑战赛#
“这样复杂的病人,如果我们不接受他,他肯定就是回家等死这一条路。
他为了生活可以想象多么的灰暗,我们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机会。”
他叫做李华,因为身患强直性脊柱炎,从十八岁那年起,就一直在“石化”中。
到46岁那年,已经成了3-on折叠人,这在世界上都不多见。
他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4次手术,植入22颗钢钉之后,他的大腿、脖子、脊椎、髋关节都被敲断,但也换回了他的新生,至少和他站起来了。
经过一年的康复,2020年6月13日,李华顺利出院。
当他的经历被制作成纪录片播出之后,瞬间引起了几千万人的关注,就连人民日报也发文对他表示了祝福。
李华出生于湖南永州一个农村家庭,年轻时候的他喜欢追赶潮流,穿喇叭裤留三七头,瘦瘦高高的,颇有几分那时的时尚感。
1992年,刚满18岁的李华偶尔会出现膝盖疼的情况,有的时候还会影响走路。
不过跑遍了附近的医院,医生的诊断都是关节炎,只是给他打了几针消炎针。
然而他的情况并没有任何好转。
1996年时,李华甚至连路都不能走了,出行都只能靠轮椅。
那时他们并不知道,李华患上的是“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病被人们称为“不死的癌症”。
患病之后,患者的四肢会逐渐僵硬,身体发生弯折,看上去就像是驼背一样。
所以患者会被称为折叠人,如果情况比较轻,那么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如果情况严重,那么便会像李华一样,身体到最后完全折叠到没有空隙。
当初父母看着他的身体越来越弯曲,只能急得四处寻医。
可是看遍了中医西医,甚至他们还去寺庙求神拜佛,但结果却是钱花光了,李华的病情依旧越发严重。
最初李华坐在轮椅上还能帮家里做一些事情。
比如卖香烟,写对联,虽然赚的不多,但至少也算是自食其力。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炎症也渐渐蔓延到了背部。
随之而来的便是他的身体逐渐弯曲,到最后脸部和腿部之间几乎完全没有空隙。
每天吃饭成了最难的事情,因为嘴巴的缝隙太小了,离大腿只有2厘米.
再加上他的胃部受到了明显的挤压,他只能一点点的把饭夹进嘴里,可是却又吃不了几口。
2019年夏天,长时间的皮肤摩擦,让他的肚皮有了炎症,到最后甚至腐烂了。
更可怕的是他的内脏器官因为长期挤压受到了明显的损伤,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的生命。
正当他和家人都绝望的时候,突然从病友群里得知深圳大学总医院有一位叫做陶慧人的医生,也许有可能把他的病治好。
母亲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带着他一路长途跋涉,找到了群友口中有可能救李华命的这位医生。
这种病在全世界都不多见,一般1000人里有两人会身患疾病。
但像李华这种情况严重的,却是非常罕见,在2‰里,都很难找到几个。
李华的病起因是强直性脊髓炎,发病率在2‰~3‰之间。
像李华这样病情严重的,在医学上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做3-on折叠人。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解读,3-On是指身体有三处地方紧密结合。
第一处on是下颌位于胸部之上,第二处on是胸骨和尺骨相贴合,第三处on是面部特别是嘴巴贴着大腿处。
因为身体原因,李华没有办法进行运动,这导致了他的骨质疏松越发严重。
如果再不加以治疗,那么李华的生命,也许很快就会终结。
可想而知,这场手术的难度有多大,风险性有多高。
但即便如此,李华和母亲都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尝试,因为他们别无选择,除此之外再无退路。
想要做好这场手术,必须多科合作。
其中包括脊柱外科、麻醉科、感染科、放射科、呼吸内科、消化科等,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陶惠人医生虽然被李华的模样震惊了,但还是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这个可怜的中年人。
他和各科室专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不断的调整手术的方案。
他们不敢有任何的闪失,万一有一个环节没有考虑周到,很有可能让李华的生命遭遇危险。
最终的手术方案决定分4次完成。
第1次是双侧股骨颈截骨术,第2次是颈椎后凸截骨矫正术,第3次是胸腰椎后突截骨矫正,最后一次是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4次手术总共用时将近48小时,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他们每一次手术所要准备的配置,都比平时的大手术多十几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手术,难度之高绝对是手术之最,堪称珠穆朗玛峰山脉的存在。
而其中难度最大的,是第三场手术。
在那场手术中,李华整个人需要趴在床上。
而陶慧人则站在床边一个有着一定高度的脚凳上,把李华的胸椎和腰椎依次截断。
之后的复位是整台手术的重中之重。
在手术床边,需要5~6名医生单膝跪着,分别扶住李华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慢慢的移动,根据陶慧人的指挥,把李华的身体一点点拼起来。
如果有一点闪失,那么李华的身体就会错位,自然也就会影响整个手术的进程。
做完这些之后,还有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陶惠人需要把骨钉打在李华的胸椎和腰椎上。
这一步必须迅速而且准确,这样才能保证他的脊柱能够顺利被拉直。
虽然手术很顺利,但是在那之后,李华突然发起了高烧。
这让整个手术团队都焦虑不已,甚至放弃了十一黄金周的假期,一直守在他的身边观察情况。
好在一周之后,他们担心的术后感染问题并没有发生。
李华之所以发烧,是因为做手术的创伤导致的,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有记者后来采访过医护人员,问他们有没有考虑过手术难度这么大,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陶惠人医生回答的很坚定:你总是要挑战自己的,才能做这种难度的手术。
我告诉自己我得做,不管难度有多大,我都必须去做。
从18岁到46岁,李华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抬头挺胸向前看,如今这一切都有了实现的可能,只是需要他付出极大的努力重新学习。
康复训练是非常痛苦的,但李华每一次都咬紧牙关,努力的恢复着。
手术后的第2天,他就能坐起来了,第10天,他可以自己起床,第15天,在他人的搀扶下,李华终于能够挺起腰杆站直了。
第20天,借助助行器的力量,李华实现了一个人站立。
第60天,他尝试丢掉助行器,一个人慢慢的挪步向前走……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有这么一天,活得终于像个人了。”
2020年6月,李华终于回到了家里。
他告诉妈妈想去老房子看看,在妈妈的陪同下,他用助步架,慢慢的靠着自己,走进了离开已久的老房子。
转眼
20多年过去了,但是老房子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
虽然里面满是灰尘,但也承载了他儿时的回忆,那时的他是那么的快活自在,让此时的他思绪万千。
街坊邻居知道李华回来了,都赶紧跑来看望他。
大家都说他有一个了不起的妈妈,如果不是妈妈对他不离不弃,他怎么可能会有今天?
对此李华的母亲有着自己的信念,她觉得既然自己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上,那么就要为孩子负责,不管如何都会尽最大努力把孩子治好。
李华生病的28年时间里,母亲为了带他看病,基本上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除了家里有一点地之外,她平时就靠帮乡亲做点杂活,挣点辛苦钱养活自己和孩子。
到后来李华病情越来越重,她只能寸步不离的照顾着他。
哪怕是最简单的吃饭、大小便,都要她亲力亲为的去照顾。
为了帮李华看病,母亲带着他走遍了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也不放过询问偏方的机会。
但每一次她都是带着希望而去,但却满载失望而归。
已经71岁的她,只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儿子治好病,否则她死不瞑目。
李华生病那一年,她43岁,如今71岁的她,早已经被生活压弯了身体,成为了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
李华挺直身体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目光看向自己的母亲。
当他看到母亲头上的白发时,不由的泪流满面。
他吹响了很久没有吹过的口琴,用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送给一直以来对他不离不弃的母亲,还有那些和他非亲非故,但却救她于水火之中的医护人员。
2020年6月13日,李华出院之后,人民日报转发了他一路走来的视频,并且发文送去了祝福。
2020年8月19日,是我国的医师节。
那一天陶惠人医生,李华和母亲,一起出席了晚会活动。
李华手术成功后,母亲在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
她特地画了一个淡妆,还把一头白发染黑了,整个人看上去年轻了很多。
李华是坚强的,母亲是伟大的,医生是优秀的,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李华的折叠人生,终于被改写了。
虽说这一天李华和母亲等得太久,但以后的每一天里,相信都是阳光灿烂。
希望这对饱受折磨的母子,能够从此和幸福拥抱,拥有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