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笔者关于中轴线的石狮的文章在《北京晚报》上刊发,引起一些读者的关注,有的读者希望介绍介绍铁狮子。因此,笔者写下此文,专门介绍北京现存的较为珍贵的铸铁狮子。
大钟寺东院的铁狮子 摄影:梁欣立
北京作为金、元、明、清四朝古都,有不少守门神兽、狮子。除了石狮子外,还有许多铸铁狮子,分别摆放在皇宫、府衙、大宅院及庙宇的大门旁,以彰显地位威武,迎接祥瑞之气,也有避邪之意。经过几百年的岁月变迁,留存下来的铁狮子并不多。究其原因,还是材料导致的。
石狮子的材料是石头,雕刻而成后不能挪作他用,但铁狮子则不同。铁狮子是用生铁冶炼浇铸而成,可以砸碎成原料回炉冶炼,并重新铸造成其他物品。因此,北京的铁狮子在持续减少。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占领北平后,就大规模收铜铁回炉造枪炮。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也回收钢铁造枪炮。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收废铁大炼钢铁,六十年代一些铁狮子被当做“四旧”砸了,这些都是老北京铁狮子减少的原因。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北京留存下来的铸铁古狮留存在五个地方:首都博物馆收藏二只铁狮子;大钟寺东跨院收藏一对清代铁狮;东城区花市回民实验小学教学楼门口有一对铁狮子;广化寺般若堂有一对铁狮子;通州文庙收藏一只铁狮子。这些铸铁古狮有三只单个的,三对成双的,总共九只。
铁狮子胡同不见铁狮子
北京东城有条著名的老胡同叫“铁狮子胡同”,当年胡同宽不过几米,大概位置是平安大街东部张自忠路的一段,如今已不存在了。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其民国时期的门牌号为铁狮子胡同1号。摄影:姜真
顾名思义,铁狮子胡同当和铁狮子有关。明代崇祯年间,崇祯帝有位宠爱的贵妃姓田,“妃在当日颇得上宠幸”。田贵妃的娘家就在这条胡同里,其父为田宏遇,即田畹,明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田宏遇任游击将军、锦衣卫指挥。田妃受宠后,田宏遇封左都督。崇祯十六年(1643),田宏遇病死。田宏遇生前凭借田贵妃的地位显赫一时,自有跋扈之感觉,因此把一对铁狮子放置在胡同口炫耀,人们就把这条胡同叫“铁狮子胡同”。
明末清初江苏太仓人吴伟业,号梅村。在清顺治十年(1653年)调京城任官时,写了篇《田家铁狮歌》,赞美形容了一番铁狮子胡同里的铁狮子,还把巷子里的铁狮子与河北沧州铁狮子、卢沟桥石狮作了对比,这在诗文中并不多见。
《田家铁狮歌》曰:“田家铁狮屹相向,篸炎蹲夷信殊状;良工朱火初写成,四顾咨嗟觉神王。先朝异物徕西极,上林金锁攀楹出;玉关罢献兽圈空,刻画丹青似争力。武安戚里起高门,欲表君恩示子孙;铸就铭词镌日月,天贻神兽守重阍……主人已去朱扉改,眼鼻尘沙经几载;锁钥无能护北门,画图何处归西海?吾闻沧州铁狮高数丈,千年猛气难凋丧;风雷夜半戏人间,柴皇战伐英灵壮。芦沟城堞对西山,桥上征人竟不还;枉刻蹲狮七十二,桑乾流水自潺潺。秋风吹尽连云宅,铁凤铜鸟飞不得;却羡如来有化城,香林狮象空王力。扶雀牦牛见太平,月支使者贡西京;并州精铁终南冶,好铸江山莫铸兵。”
李自成率兵打进北京,崇祯帝自缢于景山,田宏遇家也没得到好结果。不过,铁狮子胡同又迎来新的显贵。胡同里先是造起一座恭亲王府,其主人是康熙帝的五弟常宁。随后田宏遇的旧宅被康熙帝赐给其第九个儿子胤禟,建为贝子府,贝子府后来改建为和亲王府,和亲王弘昼是乾隆帝弘历的弟弟。不久,胡同里又添了一座和敬公主府。三座王府连绵道旁,胡同内冠盖往还,一时风头无两。按清代的世袭制度,宗室王公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的序列世代递降。到了光绪年间,铁狮子胡同的王府相继降为公府,恭亲王府降为承公府,和亲王府降为廉公府,公主府降为那公府。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天咫偶闻》记载:“铁狮子胡同,双狮在一狭巷中,已破碎……今狮半埋土中,铭词有无不可知。”可见清光绪年间铁狮子胡同里的铁狮子被埋土中,只见半个身躯,没人待见。也有记载说铁狮子被运到鼓楼前摆放,算是“发挥余热”。不过,清末西方照相技术已经传入中国,而且在北京居住的外国人颇多,当然有许多外国人用镜头记录了北京旧时的场景。鼓楼是著名古迹,拍摄者自然不会错过。然而笔者查询留存的鼓楼老照片,始终没有见到铁狮子的影子,推测铁狮子很早就被人砸碎炼铁去了……
大钟寺有钟也有铁狮子
大钟寺本名觉生寺,位于北三环西路甲31号,是一处清代寺庙。据《世宗御制觉生寺碑文》记载:“京师西直门外曾家庄有圆址爽垲,长林佳茂,此地肇建梵宇。经始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告成于十二年(1734年)冬,爰赐名觉生寺。”清乾隆朝时,这里一度是皇帝祈雨的地方,清乾隆八年(1743年),一口原来在万寿寺的大铜钟被搬到这里,大钟叫华严钟,即永乐大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的鼓楼西铸钟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因永乐大钟名气颇大,可称北京第一大钟,人们便把觉生寺称为大钟寺。永乐大钟悬挂在大钟楼中央巨架上,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匣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无一字遗漏,铸造工艺精美,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现在大钟寺中还是北京古钟博物馆,收集一些中外各种古钟供参观者欣赏。
除了永乐大钟外,大钟寺还藏着一对铁狮子。大钟寺东路是一处四合院的东跨院,院垂花门外摆置一对清代铸铁狮,铁狮高1.4米,前后长1.7米,宽1.08米,在京城仅有的几对铸铁狮中,其体积算是最大的了。
由于古代铸造时工艺水平有限,冶炼时炉温不够高,铁水中杂质多,铸造出来的铁狮表面有许多沙眼、风窝。大钟寺这对铁狮中,雄狮的腹部和前爪部分有大块铁脱落,雌狮头部大面积起皮脱层,这说明铁狮经历了百多年的风吹雨打,铁被风化,使得体表多处有起皮现象。这对铁狮铸造年代不详,从造型看,铁狮头上为螺旋卷,从蹲坐的姿势与白石雕刻的仰覆莲须弥座来看,与清代的石狮造型有相同之处。这对铁狮原不是大钟寺的物件,1985年成立大钟寺博物馆时向社会征集藏品,这对铁狮被送到大钟寺。因大钟寺山门前有对清代石狮,所以铁狮子放置在东跨院垂花门前,已经移到此地三十多年了。
广化寺般若堂铁狮 摄影:梁欣立
首博金代铸铁狮 摄影:梁欣立
通州文庙铁狮 摄影:梁欣立
广化寺铁狮(雄狮)摄影:梁欣立
广化寺铁狮有元代特征
广化寺在西城区什刹海北岸,地址鸦儿胡同31号。广化寺大约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住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焉。”就是说元代时,大都城日中坊内,有个地方叫鸡头池,住着一位僧人,每日诵经时,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用一粒米来计数……20年后,积攒了四十八石米,“象征四十八愿”,用米折成钱,在众人帮助下建起了广化寺。现在广化寺内有一对石狮,一对铁狮。
广化寺第四进院藏经楼的一层中间称“般若堂”,堂门前石台阶两侧摆放一对铸铁狮,高浑而沉雄,遗貌而求神。铁狮高1.1米,属中型铸铁狮。这对铁狮子的铸造年代并不确切,不过其外观带有元代铁狮子的特征。因为元代门前放置狮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右为雄狮,左前爪下是绣球;左为雌狮,右前爪下是一只小狮子。明清两代之后,门前摆放雄雌狮子的形式就反过来了,好似附合“男左女右”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天。铁狮子造型端庄肃穆,平视挺胸,蹲坐姿势,头顶平秃,下垂式螺发卷,胸前绶带细窄,背后盘花结纹铸造得非常细腻,雄狮绶带用铁钮挂一铃二缨穗,雌狮胸前绶带上挂的不是銮铃,像是一个上有口的“杯子”,很有特色。再有雄狮张大嘴似吼;雌狮是闭嘴观望。铁狮子的铸造工艺和造型手法一般,铸造时留下了不少空洞和沙眼,现铁狮的双耳及雄狮的底座等多处,都出现被人为损坏的痕迹。推断这对铸铁狮应是笃信佛教的居士奉献给广化寺的,以示对佛的虔诚。
铁狮子在广化寺多年,每当广化寺内有佛事活动时,诵经琅琅,佛音荡荡,前殿的石狮和后院的铸铁狮伴随着青烟缥缈的香火,镇守着一片佛家圣地。
首博的铁狮子没配对
随着岁月的流逝,北京的铸铁狮子已经非常稀少了,首都博物馆特意收藏了两只铁狮子,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只铁狮子并非一对,而是单独的两只。其中一只是最珍贵的金代“泰和八年(1208)”铁狮子;另一只是身上多处有残缺,蹲坐姿势的铸铁狮子。
金代铸铁狮的身上铸有“泰和八年(1208年)十月十五日七叔记和基李俊与告”的字样,这是北京地区现有最古老的铸铁狮。这只铁狮呈直立蹲坐姿势,头侧歪向上扬,狮脸两边是成排的短鬃毛,头顶卷毛不是正圆形,而是梳理状的一绺一绺卷毛,数量较少。双眼圆瞪,高眉骨上刻有条条眉纹,与明清时狮子的卷卷眉纹不同。铁狮的元宝形鼻子像云朵,张着大嘴,牙方舌圆,下巴有两排短胡须。胸前有一圈细丝带挂圆球铃,这种装饰形式延续到元代中晚期。元代以后的狮子胸前就不是细丝带状坠饰物了,而是宽宽的雕花绶带,或称雕花颈圈,表示狮子已经被人驯服了。
这只铁狮前爪下踏绣球,四肢肌肉圆鼓,起伏刚劲,指爪分开,指关节圆鼓,爪尖短粗。狮底座与狮身躯一起铸造,底座为供台几案式,前部绣球下绶带飘散在几案面上,后部是狮尾松散的尾毛,四个案腿有云纹装饰,造型上很有特点。这只金代铸铁狮最初摆放的地点不明,但铸造精良,表面抛光处理得非常精细,时至今日,狮子躯体上肌肉起伏,颜色光润。因右前爪下有绣球,可见为雄狮,有雄狮就应有雌狮,成对摆放,可惜此狮子的另一半——雌狮,已经没有踪影了。
灶君庙铁狮光滑发亮
东城区花市东大街的中部有一所回民实验小学,现教学楼前保存着一对清代铸造的灶君庙铁狮子。
早在明代,这所学校的所在地就是制作、贩卖绢花的聚集地。明朝时多以出售各种手工制作的纸花、绢花为主。尽管是假花,但制作精美,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当时的花行、花店、花作、花局遍布街巷,每逢集市,京城及外地的花客纷纷赶来趸货,大街小巷处处是花。曾有“百户千家花如锦,不似春时也醉人”的诗句,赞美这一带花市繁荣景象。清代的时候这条街被称为“花市大街”,但已不再限于售纸花、绢花,还大量出售鲜花,最多时有几十家花店。这里所售的鲜花多来自丰台、黄土岗一带,也有一些是这里的售花店自己培植的,品种繁多。花市大街上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灶君庙,清康熙年间进行过扩建重修。灶君庙里供奉着灶王爷,灶王爷掌管着人间烟火,它包括:炊事火、照明火、取暖火、吸烟火和烧香火等,是“火”都由灶王爷管辖着,要是惹恼了灶王爷,一把“火”就让万物成灾。火能成灾,火更是人们生活中祈求的“旺”。每年农历八月初的庙会期间,很多人来灶君庙烧香叩拜灶王爷,特别是从事烹饪的手艺人,纷纷来灶君庙虔诚奉祭,祝愿烹饪的炉灶火旺、生意兴隆,香客云集,庙会曾经盛极一时。
清康熙年间,住在花市大街周围的一些生意人家捐款,为灶君庙铸造了一对铁狮子。铁狮子铸造精良,高0.88米,前后长0.9米,宽0.52米,单只重量在四五百斤左右。狮子呈蹲坐姿态,狮头侧歪,脑后鬃毛成绺螺旋状,双眉卷云纹,两圆眼睛直视,圆耳朵耳尖下卷。胸前绶带上铸有花纹还有文字,挂一銮铃两缨穗,前腿正面有铠甲纹,爪指尖而锋利。雄狮脚踏无绶带的绣球,张大嘴似吼叫;雌狮咬牙闭嘴,怒目前方,脚下小狮子个儿略小。看上去这对铁狮子表情有些凶,但还是生气勃勃。狮身上铸有几百个字,两只狮子身上的字数不相等,内容分别是“崇文门外头巷童子会诚献”和“大清康熙岁次己巳季秋谷旦”字样,还铸有几十位人名,从姓名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是家庭、家族人名。根据铸铁狮身上的“大清康熙岁次己巳”年款,推算出铸造铁狮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1949年后,灶君庙改成小学校,以后逐年拆旧庙殿盖新楼房,铁狮子也被多次迁来移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这对铁狮子被放入北京美术公司仓库而免遭毁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据说小学校长靠口舌之功,经过努力协商,把有300多年历史的铁狮子搬回了小学校,蹲守在教学楼前。狮头、狮身被同学们用手摸得光滑发亮,黑黝黝的仍有生气,给小学增添了不少文化色彩。
通州文庙有镇宅铁狮
通州有座文庙,又称学宫,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其具体位置在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是通州第一景“三庙一塔”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文庙的建造时间比北京孔庙早四年,自建成以来经历元、明、清三代22次修复扩建,至光绪九年已形成除北京孔庙之外,北京现存最大的文庙。1985年,通州文庙被公布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通州文庙内收藏有原漕运使分司署的一只铁狮子。
元朝至顺年间,户部京畿都漕运使分司署设在通州城东北部,负责管理通惠河、坝河的漕河转运事宜,漕运使分司署大门置铁狮一对。1984年冬季,原通县文物保管所收集到遗存的一只雌铁狮子,放置在整修一新的文庙院里戟门的西侧。
这只铁狮是狮身与底座铸造在一起,铁狮高94厘米,前后长80厘米,宽53厘米,底座高47厘米。铁狮侧身歪头,圆眼直视,云头鼻子,半张大嘴,脸庞两边卷毛与短须髯连接,脖系素纹绶带,挂一铃两缨穗,左前爪下有一只向后趴卧姿势的可爱小狮。铁狮局部有损坏,底座前方铸有文字,因年久风化,字迹笔划模糊,大约为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八月”和“去邪□恶 镇宅大吉”的字样。
北京城守大门的除了铁狮子,还有笔者此前在《北京晚报》发表文章中所说的石狮、铜狮、鎏金狮等,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些狮子已褪去封建迷信的色彩,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原标题:老北京铁狮子今何在)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梁欣立
流程编辑:L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