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整形乱象行业和术后维权
近年来,美容消费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人造美女”、学生假期整形日渐成为一种时尚。但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美容整形行业乱象层出不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大湖股份董事局主席罗祖亮呼吁,要加大对美容整形行业乱象的整治力度,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严格整容整形机构的审批准入条件,坚决打击行业的违规行为。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日前在京举办的“赴韩整形维权失败案例新闻通报会”上通报了近期赴韩整形失败患者维权失败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事实上,随着这股整形美容风潮“越刮越烈”,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整形失败的案例:
乱象一:微信微博拉客整容,注射针剂资质难辨
虽然整形风潮“越刮越烈”,但是正规美容机构动辄几千上万的手术价格却让许多爱美人士“望而却步”。此时,一些不法商家开始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发布大量违法整形美容的信息,由于此类“微商”提供的价格往往比正规医疗美容机构便宜,因此吸引了不少爱美人士。在微博上能搜索到上千名提供微整形的用户,部分用户表示能提供注射针剂的批发,还有部分用户以整形美容医师或者整形美容工作室的身份注册账号,他们的微博中通常都会发布大量整形前后对比照以及注射针剂的照片。
乱象二:医疗资质“傻傻不分”,无证越界行医普遍
美容分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类,而注射美容属于医疗美容范畴,生活美容只能做洁面、护肤这种普通的护理类美容。然而事实上,现在市面上许多毫无资质的美容院也在悄悄进行着医疗美容。据了解,在各个地方通过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核准的具备美容外科执业资质的医师大约只有六千到八千人,但事实上真正的从业人员却远不止这个数。
乱象三:整形美容价差巨大,微整形培训机构泛滥
我国整形美容行业鱼龙混杂、乱象丛生,除了部分美容医师和美容机构无证行医外,整形美容巨大的价差也早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除了部分整形美容机构的进货渠道不一造成价差巨大外,现在整形市场的价格有50%以上的钱是用来作为渠道和销售费用的。一些“微整形培训机构”称可以为学员提供面部整形理论和注射填充技术等培训,学员经过短时间培训后取得机构颁发的资格证就直接上岗。但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资格证”并不被正规的医疗整形机构承认。
中国成全球第三整容大国 近10年投诉约二十万起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整形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行业年发展速度平均呈40%以上增长态势,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50亿元,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整容大国。
“美容整形产业的迅速壮大,也导致诸多乱象层出不穷。”罗祖亮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介绍,目前我国美容整形行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呈缺失状态,2002年颁布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行业法规已不能完全符合新形势的需要,在制度上存在监管漏洞。“有空可钻”的现状导致许多不具备资质的美容机构进入整容整形业,加大了行业安全风险,美容不成反毁容的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目前国内不少于三成的整形美容机构属于非法机构,60%~80%的乱象均发生在美容院或非正式机构。
与此同时,美容整形行业还存在严重违规行为:有的使用劣质整容整形器械和材料,硬件设施不过关,急救设备不全;有的聘用不符合从业资质的医生非法行医;有的散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有的漫天喊价,天价收费,严重坑害消费者。“有资料证实,近10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而毁容毁形的投诉约两万起,而最终得到赔偿的却寥寥无几。”
全国人大代表罗祖亮呼吁:加大力度整治美容整形行业乱象
罗祖亮认为,美容整形行业的乱象治理已经迫在眉睫。他建议,第一步应该加强美容整形行业的立法,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完善。“要像国外一样为商业医疗立法,如英国明令禁止注射美容;欧盟法令明令禁止未成年人整形等。建议将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统归于卫生部门监管,赋予卫生部门相应的处罚职权,对监管不力的要实行严格追责。”
在完善政策法规的同时,要严格整容整形机构的审批准入条件,筑起更高的行业准入门槛,清理整顿现有整容整形机构,依法取缔不符合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非法机构。“要在经营规模资质、手术室设施、配套急救设施、手术检查程序等方面制定更加精细和更严格的标准,严厉打击劣质整容整形材料的非法流通和买卖。”
此外,罗祖亮还建议,对没有《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和《医疗美容主诊医生执业资格证》的无证上岗人员应视作非法行医予以打击取缔。对客观存在的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淡薄,操作不当,使用劣质药品和器械,给美容者造成毁容毁形、带来财产和精神损失的人和事要严格追责。
国内整形美容发展的成功我们不可否认,但是同时也要认清整形美容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的问题,正确对待,及时弥补,坚决执行,才能还原爱美者一个清澈安全的整形环境。当然,每一位求美者都应当丰富自己的整形知识,认清整形危险,才能使自己不至于落入那些害人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