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三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弘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朝着更加宏伟的目标奋进。
坐落在长江之滨、黄鹤楼畔的武汉市第三医院是一所承载着145年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院,医院是武汉市江南地区唯一一所市属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近年来,医院始终秉承着“仁爱、诚信、融合、大同”的核心价值,以打造“省内领先大综合以及强专科的现代化大医院”为愿景,通过首义、光谷两院区不同定位和规划,形成相互支撑、以点带面的均衡发展格局。医院先后进入“复旦排行榜前100名”“华中排行榜前20名”,其中,国家重点专科烧伤科在“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名列第八。
8月2日,第八届中国市县医院云论坛的案例公开课“同心铸业·仁爱济民——武汉市第三医院专场”如期召开。武汉市第三医院院长黄晓东、烧伤科主任谢卫国、副院长吴金虎、罗鹏程教授、副院长罗才奎等嘉宾发表了主题演讲,分享了武汉市第三医院各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黄晓东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后疫情”时代,是机遇与考验并存的医院变革发展关键时期。武汉市第三医院将以此次抗疫之战为契机,把疫情防控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感悟,转化为纠偏补漏的强大动力和过硬的服务能力,打造自身的医疗服务品牌,在黄鹤楼畔树起“同心铸业、仁爱济民”的大旗。
黄晓东:抓住后疫情时代的机遇
2020年1月24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接指挥部通知,成为第二批发热定点医院。疫情就是命令,医院连夜组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抓住疫情防控的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工负责,做到压实责任。
同时,从六个方面部署抗疫工作:健全应急体系,提升调度能力;狠抓院感防控,力保人员安全;完善应急保障,全力保障供需;强化政府沟通,争取各方资源;优化诊疗方案,提升救治水平;建立信息研判,确保防控高效。
医院在48小时内连夜设计、施工,完成了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改造,根据疫情形势,清洁区、污染区快速切换;建立了应急物资、人员调配体系、新冠院感防控制度和流程83个,进行全员培训、演练共计36次,培训2000余人次;医院领导班子深入隔离病区,进行重点环节巡查,消除安全隐患,强化职业暴露管理和健康监测……
通过持续优化诊疗方案,采取分级救治、多种模式并行的方法,武汉市第三医院在疫情中收治的新冠患者数是武汉市属综合医院人数最多的,且全省7名百岁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有2名在该院治愈,保障了较高的收治率和治愈率,实现了医务、辅助人员“零感染”,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省市媒体报道近400篇,国家、省、市级领导多次到医院指导并深受好评。
如今,中国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各大医疗机构一方面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另一方面在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可谓是“打伞”干活。对于武汉市第三医院来说,今后将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补短板、找差距,在硬件上进行环境改造、物资统筹,在软件上进行人才储备、机制优化,打造战时防控、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平战结合体系;二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发挥公立医院优势,提供“预防—诊疗—康复—护理”连续性诊疗服务,“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走向集约性、高效精细的管理;四是强弱项、扬优势,通过运营效率和持续发展维度、医疗质量和满意度评价维度的考核,认清目标、找准方向;五是内涵建设提质增效,通过启动全球医疗直通车、打造15分钟医疗圈、病种结构调整优化等手段,打造一家既有温度又有高度的医院。
谢卫国:烧伤外科亟待分级诊疗
烧伤外科是典型的小众学科,是多数医院都不存在的学科。同时,烧伤外科又是最重要的学科,它支撑社会的灾害救援,体现医学的制高点,反映一所医院医疗技术的尖端水平。数据显示,在和平时期,每年烧伤人群发生率可达总人口的5-10%,其中10%需住院治疗,更何况是在战争、恐袭、火灾等突发事故中,更加需要烧伤外科的存在。
从专业的角度看,烧伤是极具挑战性的综合临床学科,涉及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各科的综合能力,包括整形外科、营养学科、美容外科、重症医学、修复与重建医学,甚至心理学、社会学等。中国的烧伤外科曾创造了无数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但近年来,烧伤外科却面临着不小的发展瓶颈。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烧伤发病率逐步下降,很多烧伤科面临生存压力萎缩,更名甚至消亡。目前多数烧伤科的患者中烧伤患者仅占50%甚至更低,“吃不饱”现象日趋严重,导致一些单位的烧伤外科规模逐步萎缩,一些医院领导认为烧伤外科是“夕阳学科”。
上海瑞金医院、长海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等国内著名烧伤中心在内的各级烧伤专科,不论是患者总数还是大面积患者数都在逐渐减少,很多科室的烧伤患者数已降患者总数1/3左右。湖北省也出现了烧伤专业医师流失及部分学科不稳定的趋势,很多烧伤医师转型到整形及美容外科,造成烧伤科人才流失及生存压力,部分烧伤科趋于萎缩甚至被兼并到其他科室。
烧伤外科的前景何在?分级诊疗势在必行。通过建立国家级烧伤与创面中心、地市州烧伤与创面外科、基层医院烧伤与创面小组三级诊疗体系,使各医院的烧伤专业在分级诊疗的思路中,走向良性竞争与互补合作。
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牵头成立华中烧伤与创面修复专科联盟,并先后挂牌“中国烧伤康复培训基地”和“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武汉协同中心”,烧伤科每年举办烧伤康复、烧伤护理、烧伤治疗学习班等多个国家与省级继教项目,培训全国各地专科医护人员,推动烧伤与创面修复分级诊疗的实施。
同时,烧伤科广泛参与国内外学术团体及学术交流,举办、承办各类学术会议,参与全国性专科联盟,建立区域烧伤与创面修复专科联盟,提高基层医院的烧伤与创面修复水平,积极开展短期进修培训和专家基层巡讲等活动,和基层医院变竞争为合作,最终实现了双向转诊、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吴金虎:探索个体化精准医疗
现代医药学发展模式是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再到个体化精准医学。经验医学强调医生个人经验、直觉或理论推理,对疗效的研究属于局部小样本;循证医学重视“证据”,强调大样本量和科学的统计分析,是现在医学的主要模式,但不重视个体的差异,容易导致千人一方、千人一量;个体化精准医学以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等为指导,采用基因检测、药物浓度检测等新技术手段针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诊断、预防、治疗的一种医学新模式。
个体化精准医学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体化医学找到了机体生老病死、新陈代谢差别的根本因素——基因多态性;二是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达到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个体化;三是根据患者代谢酶的基因型,确定药物的使用剂量;四是保障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五是节约医疗卫生资源,造福人类。以易瑞沙为例,其在治疗肺癌的整体治疗效果不好,但在EGFR基因变异的肺癌病人中,效果很好,在临床使用这个极其昂贵的药物(每个疗程16万元左右,一个疗程为一个月)之前,都必须检测EGFR基因突变。
为此,我国在2016年3月出台相关文件,拟于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人民币作为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起点。同年6月,国家发布包含61个项目的“精准医学研究”拟立项项目清单,总共64.1亿元人民币。
2014年,武汉市卫健委牵线搭桥,“接天线”与周宏灏院士团队建立合作,建成全市首家药学个体化诊疗技术研究平台。2017年,由中日友好医院牵头的“精准医疗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项目开展,武汉市第三医院成为示范单位,医院年检测数量突破10000余例,开展项目达300余项,在全院所有临床科室开展检测,并与兄弟医院建立技术协作。
医院积极发挥临床药师在个体化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个体化与临床紧密联合在一起,使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会诊、查房,运用基因检测、血药浓度检测等结果,预测疾病发生风险,了解药物代谢能力大小,与医师共同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同时,共建临床疾病个体化诊疗研究中心,并开展了宫颈癌筛查技术、荧光原位杂交基因检测技术、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在临床中的应用,已为全院58个科室服务了一万多例患者,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
罗鹏程:展望医疗信息化未来
在本次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其中,火神山医院有四大目标: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医务人员零感染、收治患者零投诉。如何能完成这些目标?全方位信息化的保障不可或缺。
在当时,火神山医院信息化建设充满挑战:临时建设,没有现成机房;时间紧迫,10天内投入使用;1000张床位,海量信息要求高性能和大存储量;多外部对接,安全高,应用复杂;疫区管理,多类应用需远程部署……然而,从1月25日接到命令开始,设计施工团队8天就完成了火神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天交付云资源,核心系统实现云端部署,成功搭建起远程会诊应用系统,实现解放军总医院医疗能力快速服务火神山医院。2月2日晚,这套信息系统正式交付投用,在2月3日火神山医院正式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5G+天翼云、MEC协同的创新直播应用、4K超高清MEC直播边缘能力、高达200Mbps超高清视频、(2D)+4K超高清VR、省医卫远程治疗平台、无接触CT检测等等。这些数字信息化黑科技,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放异彩,为汇集全国力量、规范诊疗看护、全力挽救病患作出巨大贡献,挽救了千千万万个生命。由此可见,信息化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地位。
疫情加快了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速度,如今到了后疫情时代,则更加提倡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设包括云HIS、电子病历、检验、影像、病理、健康管理等云平台,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扩大医疗服务范围,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建医院所有线上线下全流程的一体化就医服务体系,实现减少医院面诊、线下就诊少逗留、线下就医无接触,最终实现无接触就医模式。
从三无(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化)到物联网,从全院大数据中心到科研课题数据库,如今的武汉市第三医院,正在经历着由数字化向“数智化”的演变阶段。通过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数据决策,为智慧医院的建设赋能便利、优化价值,最终打造一家集数字医院、数字物联网、远程医疗、区域医疗、移动医疗为一体的智慧型区域医疗中心。
罗才奎:转变医保管理模式
近年来,武汉市第三医院为了探索新形式下医保管理模式的转变,筹建了专业团队——DRG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政策监督组(医疗部、医保办、质控办)、临床专家组(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成本数据组(绩效办、财务科、物价科)、信息支撑组(信息中心)、病案编码组(病案科、质控办)。
DRG工作领导小组有“四个关注”:关注外延规模转为内涵效能、关注病人数量转为病种质量、关注总体收入转为成本结构、关注经济增速转为增长质量。在医保绩效管理方面,以近三年DRG数据为目标值,纳入绩效考核,因分组器更换导致的DRG数据值变化,目标值同步进行调整,同时,运用医保智能审核系统,通过医疗行为全程跟踪,规范医疗行为。在病种付费管理方面,推进“病种付费”工作,严把医疗质量关,优化临床路径,近年来,临床路径病种数逐年增加,2019年同比提高12.23%。同时,开辟“日间手术绿色通道”,鼓励开展日间手术。
为了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医院对CMI较高病历进行分析,精准把握复杂疑难危重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提高复杂疑难危重疾病诊疗水平;对消耗指数异常增高的科室及个人进行专项分析,找出提高医院运行效率的突破点和规范诊疗行为的重点和难点;对低风险死亡组病例零容忍,发现一例,分析处理一例,中低风险死亡组病例必查、严查,精准管控医疗风险。此外,医院还制定了《住院病案首页填写质量考核办法》,每月初对上月各科室医师的典型填写问题在医院OA内网公示,必要时在周会范围点评,并纳入科室月度绩效考核,作为年度科室评先评优依据。
推进DRGs付费国家试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医院管理者,要始终坚持成本管控精细化的“变”与“不变”。“变”的是转变运营管理方式,加强成本管控,平衡好医院发展与医保管理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保服务;“不变”的是医保管理的初心,坚持一切工作围绕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患者服务,做好医保的服务者。
在今后的工作中,武汉市第三医院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改革,进一步加强自身监管,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质量、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运行成本、实现医保控费,为医改的推进做出有益的探索,助推“健康中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