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由于虚寒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常常是在冬季发作或加重,而在夏季缓解或消失,如果在夏季能够在此类疾病相对处于缓解期的时候给予治疗或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或减轻冬季的病证。夏季虚寒性疾病病情较稳定,针对“虚”采用“补”、针对“寒”采用“热”的治疗方法,如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驱逐寒邪;采用药物贴敷、穴位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等外治方法温通经络、散寒祛邪,都可以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药物贴敷。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伏贴,在夏季的三伏天用特殊中药敷治于穴位,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显著。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中医辨证为寒邪伏内,均有很好的效果。
穴位注射。
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药物又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治疗各种疼痛累疾病,如肩周炎、腰肌劳损、颈椎病、膝骨关节病等慢性劳损疾病。
艾灸。
用艾叶燃烧后,产生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如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疗效显著。
埋线。
通过针具和药线在穴位内产生的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以及中药通过经络传入体内,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还能减肥。
刮痧。
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治疗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以及女性面部黄褐斑有很好的作用。
拔罐。
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治疗呼吸到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以及颈肩综合症等。
冬病夏治是针对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