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洗牌的前夜。
1
医美震荡
一场巨震的余波还在蔓延。
2022年9月19日,A股市场上的两个龙头突然遭遇暴击——
华熙生物(688363.SH)下跌13.68%,爱美客(300896.SZ)下挫11.65%。
一个是“玻尿酸第一股”,一个是千亿市值的巨头,两家公司同属一个行业——医美。粗略一算,当天爱美客与华熙生物市值合计蒸发超过220亿元。
当天受到重挫的不止两大龙头,还有整个医美行业。朗姿股份、华东医药、昊海生科等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申万一级美容护理板块下更是仅有两家上市公司收涨,涨幅均不足1%,其余公司则全数收跌。
一周过去了,拉出“医美三剑客”(爱美客、华熙生物和昊海生科)的K线图,依旧能感受到波动的剧烈。
▲爱美客近期K线
医美行业这场地震从何而来?
要知道,从业务上来看,绝大多数医美上市企业的基本面没有太大变化。在2022年上半年,华熙生物的营收是29.35亿元,甚至还同比增长了51.58%。爱美客今年上半年的营收是8.85亿元,也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9.70%。
真正的原因来自一则消息。
此前,市场上消息称,上海近期召开的医美工作会议,要打击渠道医美,返佣将被定性为商务贿赂。根据证券时报的报道,这个内部会议的要求集中在以下几点——
1、执法现场查看医美机构财务部门电脑中的电子文档和表格,查找“团队”、“客服”返款的明细账单以及相关合作协议;
2、查看医美机构开户银行账单的来网明细,对个别有嫌疑的条目进行深入核查;
3、查看医美机构客户名单,一般医美机构会建立详细档案,对其客户进行精细分类以便开展后续营销,如果客户系熟人介绍等,应重点核查。
此外,市场还传出,上述清查可能会涉及到B端机构和上游,所有的医疗美容医院和上游都会有相应的动作。清查的方向涉及税务、工商等。
如果消息属实,这极有可能在全国医美市场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正因此,嗅到风声的资本,来了一场大出逃。
2
比茅台更暴利
医美行业上一次受到如此大的关注,还是在一个多月前。
2022年8月9日,一条名为“杭州一医美公司偷逃税被罚8800多万”的消息登上了热搜。处罚事由显示,该公司分支机构利用个人银行账户收取服务款并隐匿收入——
超过47.55亿元。
网友们都惊呆了,医美行业这么挣钱的吗?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啥概念,我们做个对比,2021年,爱美客的营收是14.48亿元。换句话说,这家医美公司隐匿的收入——
相当于一家头部上市医美公司一年营收的3倍。
这个热搜,把医美行业的暴利再一次展现在大众面前。根据研究机构的划分,医美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环节——
上游原料及药械供应商,中游服务机构,下游获客平台/渠道。
按这个视角来看,这家被罚的医美公司属于中游,爱美客等生产商则处在上游。
中游的暴利我们已经见识过了,再来看看上游。
我们以爱美客为例。资料显示,爱美客是国内最大的基于玻尿酸的皮肤填充剂供货商,占据市场份额近40%。根据财报,2018-2021年,爱美客的净利润分别为1.16亿元、2.98亿元、4.34亿元和9.5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02.1%,非常迅猛。
更猛的是毛利率。2018-2021年,爱美客的毛利率分别为——
87.2%、91.7%、91.4%、93.3%。
2022上半年,爱美客的毛利率更是高达94.4%!
什么概念?要知道,号称“毛利率天花板”的贵州茅台,同期的毛利率是92.11%,而爱美客的毛利率,比茅台还高2个点。
翻看爱美客的招股书,它旗下的6款玻尿酸产品,毛利率全部高于90%,其中“宝尼达”的毛利率更是常年维持在98%以上。
有媒体曾做过计算,玻尿酸(透明质酸钠)的采购价仅为144.14元/克,而一支玻尿酸成品的规格通常仅为0.5ml,其成本更是低于1毛钱。
但到了下游,一个女孩子走进美容机构,打一针宝尼达的价格,甚至需要——
近10000元。
廉价的稻草,摇身一变卖出了黄金的价格。这不像做买卖,更像是“点石成金”的魔术。
超高的毛利率也一度反映在爱美客的股价上,上市之后,爱美客股价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从118.27元/股飙涨到了最高1331.02元/股,上涨了10倍多。当然,现在已经回落了。
暴利背后,这是一个不断膨胀的市场。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服务收入计,2021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1891亿元,预计到 2026年将达到3998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6382亿元。
数千亿的市场让无数人闻风而来。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已有超过8.6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医美、医疗美容、整形”,仅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就达到3万家。
3
乱象与监管
当然,看似暴利的背后,也藏着这个行业不堪的一面。
很多人一提到医美能想到的只有“整容”,简单讲一下,在医美领域,有两大板块——
重医美:这类又叫做手术类医美,一般需要动手术完成,例如鼻梁手术、抽脂手术等。
轻医美:指的是不用动手术的,比如常见的玻尿酸、水光针等。
在产业链上游,掌握核心技术和原料的企业能获得超额利润。但在中下游,由于竞争激烈,很多入局者走上了歪路子——“黑医美”。
此前,互联网医美专业平台更美APP发布的《2017中国医美行业黑皮书》统计显示——
中国黑诊所(不能提供营业执照和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的医美机构)数量已超60000家,是正规诊所的6倍。
而黑诊所的年手术量,是正规诊所的2.5倍,超过2500万例。在过去的几年,医美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
例如2020年,央视报道显示,21岁徐州女孩小娇为了变美,花费了14.5万元在美容门诊隆胸、隆鼻及唇部塑形,但由于手术医师的操作失误导致小娇命丧手术台。再如2021年,网红小冉因医美机构操作不当,在抽脂感染后去世。
2022年央视“3·15”晚会上,也指出了医美行业乱象。节目报道称,市面上有所谓的“医美速成班”,号称加入者“0基础、6天”即可拿到一张“高级证书”执业上岗……
按照央视网的说法,
非法医美场所90%以上的设备都是假货,每年非法黑医美致死致残10万人左右。
尽管如此,依旧有无数人被黑医美带进了坑里,即便贷款也要去做医美。这里边还有很多是刚出社会的年轻人,他们怀着“变美”的渴望走上手术台,殊不知却进入了一个精心编织的大网,最后收获了一身伤残和一堆贷款。
也正因此,这引来了监管的出手。早在去年,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就联合发布公告称——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非法医疗美容。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也先后发布打击医美乱象等严厉措施。年初,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2022年医疗美容机构规范运营指南》,特别提到——
医美已经进入“强监管”时代。
不难想象,一个新的“颜值时代”,已经来了。对医美行业来说,还是那句话——
你以为自己在风口,其实在浪尖。